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臺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與建構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lingual Society in Taiwan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江文瑜 
課號
LING5413 
課程識別碼
142 U088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303 
備註
歡迎本校&三校聯盟學生選修。兼臺灣研究學程,藝術與人文領域。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2LING5413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1) 本學期這門課將帶領同學以「偵探」的身份,探索台灣從遠古時期至當代如何發展成當今的多語社會面貌,探看(a)台灣多元語言社會如何形成、在各個時期會有哪些語言與現象出現在台灣社會;(b)各語族如何互動,在互動的關係中呈現了何種語言與權力之間的關係等涉及語言與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的有趣現象。
(2) 主要探索台灣各時期的語言社會所建構的權力結構、身份認同、語言價值與意義,以及其對一個社會的發展和文化內涵所造成的影響,著重於語言與認同、語言地位、語言接觸、語言態度、語言選擇、涇濱語化與克里奧語化(pidginization and creolization)、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思維、語言維持、語言轉移(language shift)、語言沒落(language attrition),和語言復振(language revitalization / language revival)等多元豐富的語言社會學議題。如上所述,這門課的目的是引發同學關懷台灣的多元語言發展,了解台灣如何成為多元語言社會的歷史背景,同時培養同學具有熱情的探索興趣,為台灣的語言社會發展史貢獻心力,並進而在當今台灣本土語言不斷流失的情況下,作為語言復振書寫的一種主體建構方式。
(3)本課程會結合文學作品、歷史著作等做為我們找到語言現象的媒介。
(4)本課程為研究所課程,但也開放給大學部高年級與或修過「台灣語言與社會」課程的同學。期待以活潑的上課教學帶領同學探索這個需要更多學生投入的領域。
(5)每週上課分為:兩小時由授課教師授課,並與同學互動,針對上課內容帶領同學如何閱讀指定閱讀內容,如何找到和語言相關的線索等,也會提供理論部分的分析,讓同學可以將現象與理論結合。
(6)第三堂課由分配到的組別,針對該週的指定閱讀與影片,提問兩個關鍵問題或值得思索的問題,由同學一起討論,並最後由該分組到的同學對於提問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7)上課方式以融合指定論文(含中文與英文教材)、網路資訊與視覺教學,指定影片等。為增加上課活潑度,老師會以文學作品(小說)、影片等輔佐教學。
(8)本課程期待把台灣放在本土與世界的角度思考,讓修課同學能從微觀與鉅觀角度看台灣多語社會的現象。 

課程目標
(1) 提升同學對台灣不同階段歷史的語言發展現象之興趣
(2) 激發同學對台灣語言發展研究的熱情與行動力
(3) 培養同學研究與書寫「台灣語言社會發展」相關主題的能力
(4) 結合語言社會學的理論與台灣語言發展的現象,讓本土語言的研究植基於良好的理論背景。
(5) 透過建構台灣語言社會史的發展,建立台灣主體性 
課程要求
本課程要求修課同學全程參與(除非有特殊理由)、事先閱讀每週指定閱讀、找尋相關資訊加以分析與思考、提供實例探索、課堂上積極加入討論、課外加強背景知識,並符合本表下列「評量方式」中的各項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課堂指定閱讀
(1)語言社會學理論部分:推薦以下兩本書的部分章節
(a) Wardhaugh, Ronald, and Janet M. Fuller. 201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7th ed.). 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b) Meyerhoff, Mirriam. 2006. 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台灣各時期的語言發展:
(a) 影印或電子檔配合課程內容給同學
(b) 網路資料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上課參與 
10% 
 
2. 
第三堂分組輪流口頭討論(含口頭與書面報告) 
30% 
 
3. 
take-home exam 
20% 
 
4. 
期末報告/產品 
30% 
大學部:期末報告或創意成品(如為創意產品,可多人合作) 研究生:期末研究論文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8  課程介紹;台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與建構 
第2週
2/25  1. 總介紹:台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與建構
2. 研究方法:與語言社會學對話
3. 指定閱讀:〈福爾摩沙交響樂:從語言社會學探索台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變遷與自我建構〉 
第3週
3/04  時期:史前時代
2. 語言社會學概念:遷移與語言的形成、涇濱語化與克里奧語化
3.指定閱讀:〈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
〈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
Wardhaugh and Fuller第五章 〈語言接觸:社會因素的結構性後果〉 
第4週
3/11  1. 時期:荷治時期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接觸、語言混雜
3. 研究方法:與歷史學者對話
4. 指定閱讀:〈從近代初期季風亞洲的荷蘭語學習看台灣荷蘭時代的殖民地語言現象與遺緒〉
第二篇指定閱讀:本土化 vs. 荷蘭化─荷蘭時期臺灣教會的語言使用 
第5週
3/18  1. 時期:荷治時期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與文化
3. 研究方法:透過留下來的字典資料建構文化概念
4.指定閱讀:(1).〈追尋華武壟:以荷蘭文獻重構華武壟(Favorlang)民族誌〉
(2)〈17 世紀臺灣 Forvorlang 語字典(Woord-boek der Favorlangsche taal):編纂過程初探〉
(3)〈「解碼台灣史」中一些關於荷治時期的描述〉
(4) 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PP117─139
參考閱讀:
(1)〈荷據時代華武壟社消失的原因:以遷徙為中心〉
(2)十七世紀台灣交際語

必看網址:https://favorlanglang.github.io/
 
第6週
3/25  1. 時期:清治時期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的對譯,強勢語言使用者眼中的「他者」
3. 研究方法:透過官方史料看到強勢語言書寫者的觀點
4. 指定閱讀:4. 指定閱讀:(1)。《番俗六考》中頁26─79;272─305
(2)〈清末平埔族「貓霧悚番社曲〉文本內涵之探討
 
第7週
4/01  1. 時期:清治時期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轉移
3. 研究方法:透過與語言社會學的互動
4. 指定閱讀:社會語言學教程第七章 
第8週
4/08  1. 時期:清治時期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競爭
3. 研究方法:透過紀錄片與影像(含文學)重構語言的發展
4. 指定閱讀:觀看《社頂的孩子》紀錄片、
5. 指定閱讀2:社會語言學教程第八章
 
第9週
4/15  1. 期中總討論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競爭、語言接觸
3。take-home exam: 三週後交回 
第10週
4/22  1. 時期:日治時期:對抗殖民主義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殖民主義、自我建構
3. 研究方法:與歷史學者對話
4. 指定閱讀:他們的日本語第二章與第三章 
第11週
4/29  1. 時期:國民黨時期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殖民主義、語言衰頹
3. 研究方法:與歷史學者對話,與語言社會學者對話
4. 指定閱讀:〈台灣的語言衝突〉(取自黃宣範所著之《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第三章)
〈國語運動與日語運動──比較的研究〉(取自黃宣範所著之《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第四章) 
第12週
5/06  1. 語言復振與多元語言的重新建構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復振
3. 研究方法:與語言學家互動
4. 指定閱讀:〈「聽歌識字」的鄉土文學/台灣話文運動:識字、創作與閱讀的文化認同〉(取自《世界中的台灣文學》第三章)
〈台語文字化〉(取自黃宣範所著之《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第十二章) 
第13週
5/13  1. 語言復振與多元語言的重新建構
2. 語言社會學概念:科技與語言
3. 邀請演講:AI與台語、客語的復振(廖元甫教授) 
第14週
5/20  1. 語言復振與多元語言的重新建構
2. 語言社會學概念:弱勢語言的新詞彙如何產生
3. 研究方法:透過探討新詞彙如何產生的方法
4. 指定閱讀:〈「血液」的政治學:閱讀台灣「皇民化時期文學」〉(取自「世界中的台灣文學」)
〈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 
第15週
5/27  1. 語言復振與多元語言的重新建構
2. 語言社會學概念:語言主體的建構、語言與身份認同
3. 研究方法:與語言重建社會運動者對話:西拉雅族語言的重建
4. 指定閱讀:〈2030雙語國家:理性與價值的謬誤〉 
第16週
6/03  放假 
第17週
06/09  學生期末報告 
第18週
06/17  彈性上課,若有需要